前言
一年四季中,天气变化最无常的就是春季。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早晚却寒气袭人。这种使人难以适应的"前春暖,后春寒"的善变天气,就是通常所说的"倒春寒"。
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虽然在经受严寒之后,人们对春天带来的温暖无限向往,但乍暖还寒、时高时低的气温,让人老觉得“计划赶不上变化”。
“倒春寒”指的就是春季天气已经转暖,但是突然间气温下降,天气寒冷,就是倒春寒。大家都知道,倒春寒一般出现在每年的三四月份,如果连续几天气温降到十度以下,再伴有大风或者降雨的天气,就是所谓的“倒春寒”。
说起倒春寒,大家可要提高警惕了,因为很有可能你就是倒春寒里最容易受伤的那类人!
哪些人需要“警惕”倒春寒
1、高血压患者:警惕中风心梗偷袭
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春暖花开,原本应是一个较为“安全”的季节,但是“倒春寒”的到来,却打破了这一现状。
“倒春寒”一来,平时血压趋于平稳的患者,此时血压也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因而,“倒春寒”更是要注意保暖,以防被中风心梗偷袭!
2、胃病患者:老胃病易发作
本身有胃病的人到了这个季节要特别注意保暖,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腹部受凉。
在饮食上要注意暖胃养胃,多喝热水,少吃冷食,按时吃饭。起居规律,切记不要熬夜,也不要思虑过度。
3、儿童:警惕春季感冒、哮喘
由于其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儿童对“倒春寒”难以适应。儿童气道高度敏感,冷空气来袭,会导致气道免疫力下降,功能受损,继而令气道反应性增高,引起咳嗽、胸闷甚至哮喘、呼吸困难等。
家长要及时给孩子增添衣服;发病季节,少带儿童去公共场所;家中有感冒的病人,要注意隔离。
如果孩子是一般感冒,无发烧情况,精神状况还好,医院,在家多喝水、多休息、注意护理就行。若感冒持续三天或出现高烧,应及时就诊。
预防感冒代茶饮
虽无感冒症状,但经常接触流感易发人群,如在公园学校等,服用本方可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板蓝根20-30g、蒲公英20-30g,煮水代茶饮,连续服用5-7天。
4、“时髦”的女性:小心关节炎
早春时节,一些爱美的年轻姑娘早早就穿起了五颜六色的裙子。但女性膝关节对冷空气刺激较为敏感,遭受冷空气袭击以后,关节局部容易出现麻木、酸痛等症状,久而久之,容易发生风湿性关节炎。
天气忽冷忽热,身体的适应力难以跟上,所以一定不要骤减衣物,外出应多着衣,特别要注重头部和足部的保暖,女性朋友不要为了美丽而过早换上裙装。气温低时,外出最好还要戴上帽子、口罩、手套等。
5、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由于老年人热平衡能力较差,抗病能力下降,且循环系统功能减弱,所以最易受到“倒春寒”危害。
春季气候多变,突然受到寒冷的刺激,温度骤变容易造成心脑血管突然收缩,血压控制不好,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老年人在“倒春寒”季节必须学会“春捂”,防寒保暖是避免血管受冷刺激痉挛第一要务。
另外,老年人要减少户外活动,外出时建议戴上帽子、口罩和手套,平时规律服药,一旦有突发情况,如胸闷疼痛、头昏等要及时就医。
倒春寒的健康养生方法
1、适当“春捂”,不要因为气温暂时升高就马上脱掉冬装,早晚气温较低,要注意保暖。
2、多吃健脾胃的食物,如含维生素、微量元素丰富且易于消化的鸡、鸭、瘦肉、蛋类、蔬菜、水果等。
3、保证室内及时除尘通风,以减少和抑制病菌的存活和繁殖。
4、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以改善心肺功能,使身体更好地进行调节,适应春季多变的气候。
6、多喝水,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持血流畅通,而且可以预防呼吸道疾病。
7、泡泡脚。常言道,脚是人体的第二个心脏。正确的泡脚方法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身体血液循环,有养生防病的功效。
8、按摩足三里。常按揉足三里,可以起到调虚、养脾胃的作用。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能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倒春寒吃点啥
芡实薏米淮山莲藕排骨汤
材料:淮山15克、薏米10克、芡实10克、红枣5-6颗、莲藕1节、排骨1斤。
做法:
①将排骨清洗干净,放入汤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加入适量的葱、姜、料酒,大火烧开后撇去浮沫。
②加入淮山、芡实、薏米,转小火,同炖1个小时,再加入切好的藕和胡萝卜,还有红枣,同炖30分钟;加入盐调味,出锅即可。
功效:淮山、莲藕、芡实、猪肉健脾,薏米去湿。芡实与淮山比较,两者都能健脾,淮山补益力较强,芡实固涩力较好。
还需注意的是,每次天气变化、冷空气过后,应再“捂”两天,让身体适应一下,不要立刻减衣。
文
网络
图
摄图网
正安文化北京——中医界的小清新。每天为您推荐专业、有趣的健康资讯及养生知识,另备丰富线下活动~
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