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住压力从不泄气,他两获国赛大奖,刷新

极目新闻记者邹浩

通讯员陈心怡肖赛兰

自大一参加了“高教杯”成图大赛并取得校级二等奖的亮眼成绩之后,他在各类挑战比赛中持续高能发力,创造了多项佳绩并屡次打破校纪录。大二上学期,他和团队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举斩获国赛一等奖,实现学校历史性突破。年3月,他和团队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又拿下国赛二等奖,为该次比赛湖北民办高校唯一,同时刷新学校“挑战杯”参赛历史纪录。

熊畅

他就是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机自班学生熊畅。在最近公布的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奖名单中,他成功入选。谈及屡获各类赛事奖项的原因,他表示:在高压的情况下不出错,在失利的情况下不泄气。

大一接触竞赛初露锋芒

年高考,熊畅第一志愿填报了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并被顺利录取。“除去现实原因,当然主要是出于兴趣了。”熊畅说,在仔细参考了各大院校及专业后,发现自己对机械设计类极为感兴趣,而武汉华夏理工学院该专业是中国六星级应用型专业,在同类型高校中是非常优秀的,师资力量强大,教育资源优秀,“我坚信在该专业里能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有所成长,有所收获。”

进入大学后,果然如熊畅所料。大一期间,他偶然接触到了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通过科任老师的推荐,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面向智能制造学院全体学生开展的第十三届“高教杯”成图大赛校内选拔赛。本次比赛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课程,因为个人踏实的学习态度和对专业知识的牢靠掌握,熊畅最终取得了校级二等奖的好成绩,这也是他进入大学后在学科竞赛上获得的第一个奖项。

熊畅(右二)与团队成员

通过比赛初露锋芒的熊畅,也有幸结识了创新创业赛途中的“伯乐”——智能制造学院机械基础课部教师陈全,并受邀加入陈全老师主导的“多功能助老床”项目团队,备战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第一次了解并参与全国一类赛事,对于团队里面年龄最小且知识储备相对欠缺的熊畅而言,内心的激动与忐忑不言而喻,“我当时的心路历程很是曲折,既开心能被选中加入这么优秀的团队,也担心因团队协作经验不足,不得不与队里的学长学姐磨合很长一段时间”,熊畅回忆说。

备赛过程中,熊畅基本负责项目里所有的绘图工作,而绘图是一件极其需要耐心和精力的事情。由于心理压力和工作量过大,加之常常忙过饭点,他患上了胃病。

学长知道后立即跟老师一起带医院赶,挂号、做化验、开药拿药……即便后来老师已经确认他和学长两人足以自行返回学校却依然放心不下,坚持亲自把他俩送回校内再挤地铁回家。回到学校后,熊畅当天的任务没有完成,另一位学长主动放弃自己本就不多的休息时间,包揽了他未完成的全部任务。“那时候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是团队中的一员。”熊畅说。

经过全体师生的通力合作,团队终于在截止日期前上交了比赛的相关材料。大二上学期,团队凭借着优异的作品和良好的表现受到现场评委的一致好评,最终获省赛一等奖及国赛入场券,并在国赛中一举斩获全国一等奖,实现学校在该项赛事上的历史性突破。

为卧床老人设计智能护理床

尽管首次参加国赛就取得优异的成绩,熊畅和团队并没有停下继续探索的脚步。基于“多功能助老床”项目,团队一步一步更新迭代,又成功为卧床老人设计出智能护理床。护理床由抬腿辅助装置、靠背辅助装置、智能化餐桌和药箱、直立上下床辅助装置和单片机控制箱构成。

作为该项目团队队长,熊畅介绍说,该项目的灵感缘起于学校之前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在多个乡镇社区走访时发现,普遍存在卧床老人缺乏照顾的问题。医院、养老院,看到那些骨折的病人和卧床老人上下床十分困难。“当时很受触动,想着如果有一款非常智能化且价格合理的护理床,就能够缓解这些人的痛苦。”熊畅说。

“挑战杯”国赛路演

据了解,智能护理床是熊畅和团队根据老年人的行为特性进行设计。该设备采用智能化远程控制系统,可以连入手机APP等各种智能端口,用手机就能控制床的高低、直立和展平状态,能帮助病人自主翻身、屈腿、起床,实现不需要弯腰就“直立起床”,床上的智能餐桌和药箱也能自动翻转。他们还通过采用语言型控制规则,实现模糊化智能控制、微张力闭环反馈控制等,让病人在上下床、抬腿、靠背时,护理床能调节速度帮助他的身体保持稳定。

就在团队摩拳擦掌准备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鸣惊人之际,突发的疫情却让比赛推迟。“我们当时已经买好票,作品也通过物流寄往四川大学了,结果我们前一天刚寄作品,第二天就通知我们比赛推迟。当时我们整个团队的压力是非常大,不停地协调场地、调试设备、调整ppt、模拟路演、模拟答辩……在高压环境下,我们整个团队一起坚持到比赛结束。”熊畅告诉记者。

最终,整个项目团队在学校和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做了无数次的模拟路演和模拟答辩,从而在正式路演答辩环节中做到游刃有余,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年3月,熊畅及其团队的参赛作品《基于人体工学智能护理床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一举斩获“挑战杯”国赛二等奖,为本次比赛湖北民办高校唯一,同时刷新了学校“挑战杯”参赛历史纪录。

他将遗憾化作前行的动力

早在年备战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大赛时,熊畅就担任队长。当时,他所在的学生团队完全是零基础。从最初的车体设计,到后来凸轮的设计调试,杨文堤、陈全两位老师带领着他们从一点一滴开始学习。等完全掌握整个流程后,熊畅就自己开始设计最核心的部件——凸轮。

比赛中最困难的是设计凸轮以及凸轮的加工过程,确保凸轮在比赛现场能够按照轨迹走得稳,走得远是比赛的关键,在凸轮的设计和制作方面,电脑上模拟的结果仅仅只能作为参考。“最精确的方法是手工打磨凸轮,一步一步地测试轨迹。虽然很费时间,但它能保证小车走出最完美的效果。”熊畅说。

设计凸轮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当时熊畅和整个团队基本上从每天早上睁眼到晚上熄灯前,除了上课,其余时间都聚焦在这场赛事。作为队长的熊畅,无疑压力是最大的,“经常晚上做梦的时候都在想着凸轮该怎么设计加工,轨迹怎么去调试。”他介绍说,有几次为能够让势能车多跑一两圈,自己甚至在实验室熬夜研究了一整晚。

熊畅(左五)获学校青年学生标兵荣誉

年末,当同学们纷纷回家欢度寒假时,熊畅和另外一名队友选择留校一周,每天不断地修磨凸轮、调试轨迹。熊畅依稀记得截至比赛前夕,他整整修磨出十几个凸轮,最终确认好的每个凸轮都能保证在赛道上循环两圈以上。

但天有不测风云,比赛那天,由于赛道摩擦力过大,势能车仅仅走了半圈,团队惊险地以倒数的成绩进入了复赛。复赛中,虽然经过熊畅和队友们的不断调试,最终成功让势能车在复赛中走了一圈,拿到了湖北省第9名的成绩,但比赛止步于此,未能成功晋级国赛。遗憾,总是带着几分不甘,但也能让人迅速成长。此后,在埋头苦干和摸索技巧之余,熊畅学会把更多客观因素考虑进去。

谈到丰富参赛经历带给自己的收获时,熊畅表示:“这个过程对我来说就相当于提前步入社会,当公司布置了一个项目下来,作为团队负责人,首先考虑该项目的关键点是什么,有哪些解决方案,如何找到最优解,如何分配团队成员的工作内容,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如何和队友相处,如何调解团队里出现的矛盾……这是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

凭借在各类大赛中取得的亮眼成绩,目前不少企业向熊畅伸出了橄榄枝。他表示,自己未来的短期打算是留在武汉或者周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术和能力,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gangrenjia.net/jbjc/102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