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的幕后英雄|岳林林州建筑工|岳林爱情天梯|岳林发现跃进渠|岳林发现跃进渠(二)|岳林发现跃进渠(三)|岳林发现跃进渠(四)|岳林发现跃进渠(五)|岳林发现跃进渠(六)|岳林发现跃进渠(七)|岳林时间是无价的宝藏|岳林人生得意须尽餐|岳林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一)|岳林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二)|岳林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三)|岳林梅花魂|岳林坚定你的信念|岳林母亲的童年(一)|岳林母亲的童年(二)|岳林母亲的童年(三)|岳林母亲的童年(四)|岳林母亲的童年(五)|岳林母亲的童年(六)|岳林汉字的博大精深|岳林菊母亲学刺绣(一)|岳林菊母亲学刺绣岳林菊二
自从上次姥爷正式安排让母亲跟着姥姥学刺绣,母亲就不敢有丝毫怠慢,唯恐有一点疏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就枉费了姥爷的良苦用心。因此,除了每天姥姥教给自己的刺绣任务外,抽空也去绣工房熟悉业务,学习专业术语。比如: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施针滾针、珍禽异兽……语言要领会,并且与实物一一对照,直到心里面没有一点疑惑,样样都达到精明透亮为止。
刺绣房贴着不少关于刺绣纹样文字书画的资料,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宣传指导作用。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人生。用摄影记录美好,用心留下岁月的一帧!我国刺绣业的发展与出口前景将继续是一片光明。
刺绣纹样同样源远流长,绚丽多彩,目不暇接。从历史传承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织绣纹样的发展,更使其展现出历史的穿透力,文化的凝聚力和艺术的感染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服饰艺术传承中可见一斑。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服饰学者高春明先生著的《锦绣文章一一中国传统织绣纹样》更加深了这一印象。集作者逾三十年学间之积累,厚积薄发,系统、全面地梳理了作为服饰文化特殊语言的中国传统织绣纹样的沿革、构成和特征。余幅弥足珍贵的传世纹样精品编就得美轮美奂的锦绣文章,其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开始的那段时间,母亲和姥姥商量,先把库房里的刺绣活儿抓紧做完,再去本村以及附近邻村转一圈见见用户。一个是听听用户对咱们针线活的反应,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回来好认真改进。另一个方面,我们下去就节省了用户来回跑的时间,同时更重要的是,为用户分担了风险,以防万一有突发情况再发生,因为毫无准备导致空手抓瞎的情况再重演。
本村半个月前刚发生过一件事,接受一次教训就够了。
一位60多岁的老人(那时就算老人了),有天晚上半夜醒来感觉头晕目眩,站在地上有点头重脚轻,家人被唤醒后,马上扶她喝了半碗水又躺下了,这之间也没有任何大的反应,家人病人似乎都灭灯睡着了,只过了个把时辰,老伴点灯一看,大事不好!老太太沒命了……
这深更半夜的,天又下着雨,五黄六月天,家里边没寿木,没寿衣,甚至连双送老鞋也没准备,全家人急得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干坐等天亮……
难怪老人言道:"六十不留夜,七十不留饭",这话都是有来历的。
当然每个人都不可能把天下所有的好事坏事重新经历一遍,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从别人经历的为难之事中吸取"自己"的教训,这也叫"吃一堑长一智"。
天刚蒙蒙亮,家里人也想不出什么高招,无奈只好找我姥爷帮忙想办法。姥爷说,先转借一下,把事办了再说!
姥爷对全村情况比较熟悉,尤其是红白大事用物,可说是了如指掌,东西都找到借够了,两天就完事了。
母亲准备陪伴姥姥,俩人一块儿去本村和附近几个村走一走,摸摸情况,母亲也好认识一下用户,具体事项作一些登记。初步打算是这样的:
一是凡是60岁左右以上的老人,谁愿意提前订做寿木、寿衣的,先把名字报上来,登记在册;
二是谁家有适龄的青年男女需要订做婚姻嫁妆、服饰纹绣、上轿穿戴的也需报名登记;
三是谁家有了新生婴幼儿,急需衣服,鞋帽、披风、或者瞧一月、做满月等事,都可以来登记……
以上几项,都是自愿。
随时应酬,说话灵活。
材质上等,做工精湛。
发现瑕疵,双倍赔款。
备注:平时的价格比急用时优惠三分之一。
(那天全部靠借用的寿木和寿衣比正常丧事多花费三分之一)
这是个小道消息,不得外传。
姥爷看了上面母亲和姥姥的业务安排,微笑着点了点头,没说什么,转身出门了。
下面分享个小故事,它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事。
原来我们在北京海淀区的杨庄小区,有位教我们广场舞的吕老师(业余),有一天清晨坐公交去清河早市买菜,如果一切正常,8点以前他肯定就会回来。可是那天9点过了还没回来,大家断定他是在公交车上出事了。
事情果真如此。她上车后半个小时不到,感觉胃里隐隐作疼,于是就扶着栏杆站立起来,后来就顺头冒汗,不得不用拳头使劲顶着胃口,还是无济于事,胃里翻江倒海,疼痛难忍,坐立不安,懂行的人说,这病叫胃痉挛。实在忍无可忍,只得求助司机师傅帮忙,司机师傅马上请示总公司,经理,有个急病号,医院抢救,刻不容缓!经理干脆利落,回答三个字:"马上送!"
于是,满载50多名乘客的公交车速速把吕老师医院,救护车立马把他送到了急救室。全车人包括司机师傅和总经理,加上我们在家等着老师的30多名学员才都把心放到了肚子里。
从此以后,吕老师就把治疗"胃痉挛"的速效丸天天带在身边,形影不离。
她说,最愚蠢的人,也不能在同一件事情上,犯两次同样的错误。对,话是这样说的。
但吕老师还没说到农民朋友最关心的事,医院3个钟头花费近元,一瓶治"胃痉挛"的速效丸才数十元。国家干部不在乎,农民朋友能不在乎吗?更何况那时候的农村生活水平多么低下!
(未完待续)作者:岳林菊,退休公务员,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喜欢文学,爱好写作,有文字散见于各公众平台。编辑:巍巍编审:雅兰
投稿邮箱:taihangtingx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