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有好有坏,到底杀了

作者:医院刘文忠教授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病因早已明确。早年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Hp感染与一些疾病,包括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腺癌、肥胖、哮喘等呈负相关,从而提出Hp感染可能对这些疾病的发生起保护作用。

Hp真的有好坏之分?根除是否真的利大于弊?

01

Hp菌株有好坏之分的观点已过时

年Lancet发表了2篇关于Hp致病性的争鸣文章。微生物学家Blaser教授首先提出了Hp菌株存在多样性,有坏(bad)菌、中性(neutral)菌和好(good)菌之分,理由为:检验医学网

(1)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病因,但感染者中仅<20%的人发生上述疾病;

(2)Hp定植于人胃内已有很长的历史,已适应于人类;

(3)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腺癌和哮喘等疾病随Hp感染率下降而增加,Hp感染可能起保护作用。

胃肠病学大师Graham教授以来信的方式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反驳,提出了“唯一好的Hp是死的Hp”观点(即活的Hp都是坏的)。理由为:

(1)虽然Hp感染者中多数人无明显症状,但均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这些患者有发生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风险,但谁会发生难以预测,这一情况类似于结核或梅毒感染;

(2)细菌在人体内定植时间漫长并不能排除致病性,例如结核杆菌在人体内定植也有很长历史(4万年);

(3)根除Hp可预防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在少数胃体胃炎为主(胃癌表型胃炎)患者中可增加胃食管反流病发生风险,但不根除Hp则增加胃癌发生风险,“两害相权取其轻”,值得根除。

不同Hp菌株的毒力强度确实有一定差异,但并不是说毒力弱一些的Hp菌株就不致病,因为Hp感染者几乎均会发生慢性活动性胃炎。在这一争议中,Graham教授的观点是主流,而Blaser教授的观点随时间推移而淡出,他本人也基于事实已逐渐放弃。检验医学网

年发表的“Hp胃炎京都全球共识”提出,“不管有无症状和并发症,Hp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理由是Hp感染均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Hp感染可在人一人之间传播。该共识报告的这一陈述为上述争议画上了句号,即只有坏的Hp,并无中性或好的Hp。

02

Hp确实是胃部疾病的罪魁祸首

常见的胃部疾病主要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Hp感染者几乎均会发生慢性活动性胃炎,10%~20%发生消化性溃疡,2%~3%发生胃癌。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生是Hp感染、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部分或少数感染者发病。

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病因(占70%~90%)早已明确。Hp已于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人类胃癌第1类(肯定的)致癌原,其感染是肠型胃癌(占胃癌极大多数)发生的必要(necessary)但不充足(notadequate)的病因。胃癌已被定义为一种感染所致的疾病,在感染所致癌症负担中,Hp感染居首位(占35.4%)。鉴于Hp可以根除,不良环境因素(高盐饮食、吸烟、新鲜蔬菜水果摄入少等)可以纠正(根除Hp比纠正环境因素更重要),因此胃癌已被定义为一种可预防的疾病。我国目前每年约有50万人死于胃癌,根除Hp预防胃癌应引起足够重视。此外,部分感染者可发生消化不良(上腹痛或不适),根除Hp是Hp阳性消化不良处理的一线治疗。检验医学网

这些常见胃部疾病的发病率已随着Hp感染率降低而下降。因此,毫无疑问,Hp是胃部疾病的罪魁祸首。事实上,对此质疑者混淆了疾病病因中Hp感染所致的比例(如70%~90%的消化性溃疡由Hp感染所致)与Hp感染导致的发病率(Hp感染者中仅15%~20%发生消化性溃疡),从而认定Hp不是胃部疾病罪魁祸首。

03

根除Hp肯定是利远大于弊

对于无抗衡因素(伴存疾病、医疗资源优先度、高龄等)的个体而言,根除Hp肯定是利远大于弊。

(一)根除Hp获益

治疗获益包括:

(1)消除慢性胃炎活动性炎症;

(2)预防和治愈消化性溃疡;

(3)降低胃癌发生风险(总体上可降低34%~50%,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发生前根除则几乎可完全预防肠型胃癌发生);

(4)是Hp相关消化不良最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5)是胃MALT淋巴瘤的一线治疗;

(6)对部分胃肠外疾病,包括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治疗有效。

其中消除胃黏膜活动性炎症是预防和治疗其他疾病的基础。

(二)所有Hp阳性者均应该治疗吗?

综上所述,根除Hp有较大或很大获益(视不同个体而异)应无争议,有争议的是治疗所有Hp阳性者可行吗?鉴于Hp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Hp感染后难以自行清除,因此“Hp胃炎京都全球共识”提出了“治疗所有Hp阳性者,除非有抗衡因素”。

国内相关研讨会上对Hp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达成共识,但对治疗所有阳性者未达成共识。同意是感染性疾病,但不同意感染者均进行治疗,实则反映了一种矛盾心态。这是因为大家看到了我国的现实:人群中Hp感染率仍很高(40%~60%),感染的人口基数颇大;Hp耐药率高,根除率下降或显著下降,可能有较高的再感染率;不正规应用抗菌药物问题已很突出。为此,“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主动筛查所有Hp阳性者并进行治疗并不现实,仍然需要根除Hp的指征,以便主动对获益较大的个体进行Hp检测和治疗。Hp胃炎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应用Hp疫苗进行防治无疑是最佳策略,但目前仅见到曙光。检验医学网

(三)Hp“默默奉献”和胃肠外疾患“守护者”的观点缺乏事实基础

早年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Hp感染与一些疾病,包括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腺癌、肥胖、哮喘等呈负相关,从而提出Hp感染可能对这些疾病的发生起保护作用。胃癌表型胃炎患者根除Hp确实可增加胃食管反流病发生风险,但不根除Hp则增加胃癌发生风险,还是应该根除。Hp感染与食管腺癌、肥胖、哮喘等疾病的发病是否呈负相关尚有争议,因果关系更不明确。事实上,不考虑因果关系是否明确,已报道的与Hp感染呈正相关的其他疾病(可能起致病作用)的数量远超过已报道的与Hp感染呈负相关疾病(可能起保护作用)的数量。

最近,最先提出Hp感染可能起保护作用的Blaser教授参与的研究显示,Hp感染可增加妊娠并发症风险,Hp感染对哮喘的发生并不起保护作用。在事实面前,他也在逐渐纠正自己的观点。

30多年来全球多数地区(包括我国)Hp感染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日本下降最显著,平均Hp感染率已从60%~70%降至20%~30%。如果Hp确实起保护作用,那么日本人群中失去这一“守护者”后应看到相应的负面影响,但事实则否。

04

Hp可能是共生菌的观点

不是基于事实或科学思维的产物

事实上,Hp可能是共生菌的观点仅凭Hp感染与慢性胃炎的因果关系符合Koch法则就足以被否定。为了让大家有一全面了解,对不同观点、质疑进行详细剖析很有必要。争论的基础是事实,事实应与时俱进,不应纠缠于过时的观点,也不能人云亦云。此外,对争议问题的论述如需借助某位学者观点,不应强调学者头衔,而是应基于他提出的事实,完整而不是片面地阐述。

作为胃肠病医生我们几乎天天与Hp打交道,漠视Hp致病性势必会影响医疗行为,给患者不恰当处理,我们应该纠正这样的医疗行为。日本的Hp感染防治起步比我国晚,但成效远比我们显著。检验医学网

通过根除治疗(目前每年约治疗万人)和采取预防感染措施(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婚前筛查Hp等),日本预测年Hp感染率可降至5%。

统一认识、有良好的执行力是提高Hp感染防治水平的前提,我们应在这些方面努力。

来源:刘文忠.幽门螺杆菌是致病菌毋庸置疑.中华内科杂志.,57(6):-.

温馨提醒









































海口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去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gangrenjia.net/jbzl/44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