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胃癌大国,患者众多。然而,我国胃癌早筛早诊工作开展尚不充分,很多患者在就诊时已处于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只能接受姑息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药物在肿瘤领域发展迅速,免疫治疗药物用于晚期胃癌也得到积极探索。本期,我们分享一则HER2阴性、微卫星稳定(MSS)的胃低分化腺癌腹腔广泛转移的晚期胃癌患者二线接受替雷利珠单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临床病例,供临床医生参考。
病例提供者:医院杨勇豪医生
杨勇豪医生医院免疫治疗科主治医师
河南省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抗癌协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医学科学进步奖一项,承担省级课题1项,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级课题
发表多篇国家级及SCI论文
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男,52岁。
简要病史:年12月因“胃痛20天”就诊于医院免疫治疗科。CT显示:胃体胃壁局部增厚,考虑恶性可能性大,肝胃间散在淋巴结,考虑转移,腹膜不均匀增厚,转移可能,双肺结节影,转移待排。胃镜显示:胃体中下部大弯后壁可见一处4*4cm大小溃疡型病变,基底部覆白苔,周边粘膜充血、水肿、隆起,皱襞中断,多点取活检,镜下喷洒血凝酶止血治疗。
既往史及个人史:“颈、腰椎间盘突出症”5年,行理疗。否认其他慢性病史。吸烟史30年,20根/天,戒烟3月,饮酒史30年,半斤/次,8次/月,戒酒4年。
初步诊断结果:(胃体)粘膜内急慢性炎细胞浸润,腺体增生活跃伴非典型性,肿瘤待排。建议标记CEA、CK18、Ki-67、LCA、SyN、CD56协诊。
病理诊断:(胃体)粘膜层见异型细胞,形态及免疫组化符合:低分化腺癌。免疫组化结果:CEA(+)、CK18(+)、Ki-67(约70%)、LCA(淋巴细胞+)、SyN(-)、CD56(个别+)。
MSI检测:微卫星稳定(MSS)。
HER2:阴性。
诊断:1.胃低分化腺癌腹腔广泛转移,IV期(HER2无扩增,微卫星稳定);2.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经过
一线治疗:
.1.6—7.10行“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方案化疗8周期。期间2次CT疗效评价均为:SD。
停用化疗1月,病情即进展。
二线治疗:
.8.10—9.24始给予“替雷利珠单抗mgQ3W+甲磺酸阿帕替尼mg/天”行免疫联合治疗3周期。
疗效:PR。
不良反应:轻微乏力,纳差,余均正常。
胃壁增厚明显好转,见下图:
肝胃间淋巴结明显缩小,见下图:
腹膜增厚及结节明显缩小,见下图:
病例总结
1.患者为胃低分化腺癌腹腔广泛转移晚期患者,HER2无扩增,微卫星稳定,一线给予“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8周期,期间CT疗效评价为SD。停用化疗药物1月后,病情即明显进展。
2.患者二线治疗选择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治疗(替雷利珠单抗)3周期,疗效显著,患者胃壁增厚明显好转,肝胃间淋巴结和腹膜增厚及结节均明显缩小,实现PR,整体安全性良好。
点评专家简介王子兵教授医院免疫治疗科副主任、二病区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科院博士、美国Fred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青委委员
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青年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项目2项
专家点评
年CSCO指南推荐指出[1],对HER2阴性晚期转移性胃癌患者,一线治疗可首先考虑化疗联合治疗方案,如铂类+氟尿嘧啶类或多西紫杉醇/紫杉醇+氟尿嘧啶类(5-FU/卡培他滨/替吉奥)。该患者为初诊即为胃低分化腺癌晚期,伴随腹腔广泛转移,且分子检测显示HER2阴性、微卫星稳定(MSS),根据指南推荐,一线给予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8周期。虽然患者病情有一定控制,但肿瘤始终保持稳定,达到SD,没有明显缩小,而且缓解期较短,停用化疗药物不到1月,病情即明显进展。
随着免疫治疗在实体瘤中的探索,PD-1单抗用于晚期胃癌的疗效与安全性备受临床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