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学经典,总是绕不开《伤寒杂病论》。许多人都会觉得伤寒难学,熟读原文,背诵多遍,依然不得要领。若想学好伤寒,用活经方,就必须掌握一些伤寒经方的定法,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01
经方注重激发内在的自愈力
重视正气是中医的基本思想。以《伤寒论》为代表的经方医学体系非常强调保护和激发人体内在的自愈力。《伤寒论》有句话:“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阴阳调和了,很多病自然就好了。如何调理阴阳?中医是根据前人指示的方证而用药,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方证是什么?不仅是症状,还包括特异性的体征,如脉象、舌象、腹证;特异性的精神心理特征,如面色、神态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等。能识别方证,就能抓住治愈疾病的关键点。疾病终归还是机体自愈的,经方只是帮助和诱导。02
随俗为变,中医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从专业的角度看,提倡在临床多用经方,加强临床医生对经方方证的学习及方证识别能力的训练。为什么熟练的经方医生可以处理许多疾病?神器就是抓方证。
方证是经方应用的灵魂。方证熟悉了,我们才能灵活应变,就如清代医学家徐灵胎所说:“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法,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他说的“方之治病有定”,就是方证。经方的方证唯有《伤寒论》说得明白。清代经方家舒驰远就这么认为:医者如不从《伤寒论》入门,“则临证一无所据,叩以病属何经?当用何法?宜主何方?乃茫然矣!”他说熟悉仲景方法“则治疫乃余技耳!”甚至直言:“诸病杂病方论,毋庸置疑!”虽然说得有点过,但我理解他强调《伤寒论》,就是强调临床应变能力的训练。、《伤寒论》其实就是一部训练临床医生用的教科书。所以,建议大家还是要认真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要多读原文,对其中至少50首重点经方的方证要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初步合格的经方医生。03
医圣的这个经方,治疗“老胃病”特别好用
俗话讲“十人九胃”。有人统计过,国人胃病发生率达85%。面对反复出现的胃病,中医有什么好办法?其实医圣张仲景有一首方子,治疗脾胃病疗效很神奇。
这个方子是一首经方,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我发现,真正掌握了这个方子,只要对号入座,基本一多半的胃病都可高效治疗。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半夏泻心汤。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脾胃主管消化功能,肝属木,脾胃属土,木能克土。如果肝气不疏,就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导致消化不好,胃疼、胃胀。另外,血液运行不畅也会导致疼痛,所谓不通则痛。因此对胃疼的治疗可以从疏肝,养血活血的根本入手。我原来在单位是个有名的老胃病,三天两头因胃痛请病假,既影响工作,又有碍于生活质量。虽经服用了不少中西药物,老毛病依然时好时发,令我十分烦恼。经常性的熬夜会给体内带来寒湿之气,随着寒气的增加,体内环境会失去平衡,胆囊收缩功能也会因此下降,胆汁分泌减少,食物停留时间过久,胆汁逆行反流入胃对胃黏膜屏障产生破坏,形成胃不好。在人的体内皆有幽门螺杆菌存在,只是多少不同,胆不好,食物则在肠胃逗留过久,幽门螺杆菌就会得以繁衍生息,通过调理胆,才能让菌群恢复正常。有一位67岁的女性患者,年9月找我看病。她的主要症状就是烧心、吐酸水,持续了半年了,症状很严重。每天从下午3点之后就不能吃任何东西,不能喝一口水,只要喝一口水,吃一口东西,就会出现烧心症状,严重时一晚上都不能入睡!第二天还会出现了拉肚子的情况。她让我治,我给开了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的加减方)三付,结果吃了半付,晚上正常吃饭就没再出现烧心、泛酸,第二天把剩下的半付药吃了巩固,一共就吃了一付药,就好了。到今天5年多了,再也没有发作过。持续半年的胃病,一共只吃了一付药就好了,是不是疗效太神奇了!当时让我自己都非常吃惊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用半夏泻心汤做成过一个协定方,连续用了18个胃病患者,结果有效率百分之百!“半夏泻心汤”来自我们的中华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流传至今至少有多年的历史了。经方可是绝对公认的高效秘方,中华药王孙思邈都感慨“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如今这些方子虽然已经公开了,但仍旧是“秘”方,原因是:不相信、不会用。下面,我就把这首方的使用秘诀告诉大家。半夏泻心汤的组成:清半夏9克,黄芩9克,党参9克,干姜9克,炙甘草9克,黄连3克,大枣10克。秘方在这里了,是不是所有的胃病用这一个方子就行了?不是的,得按照张仲景的要求用,才能百试百效。那么,张仲景把秘诀告诉我们没有?告诉了,并且是毫无保留!那就是“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这句话从字面看,半夏泻心汤的主证一个是呕,一个是肠鸣,一个是心下痞,就是胃这个地方满闷的意思。临床上,这个方子,治的是三组症状第一组:呕吐、泛酸、恶心、嗳气、呃逆等。第二组:胃脘胀满、满闷,或触压后满闷,稍多进食即出现胃脘满闷,进食不当食物后出现胃脘不适等。第三组:肠鸣、便溏、便次多、遇冷便溏、食冷凉后便溏、恶食冷凉等。以上这三组症状中,每一组各有一个,就可以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并且百试百效!我这样说可有依据的。一是完全按照仲景的思路用,二是经过了多年临床的验证,上面提到的连续观察18个患者,就是按照上面的规矩,结果全部有效,其中好多人是吃了多年西药都不行。这个结果令人惊叹!大家还要注意,应用经方刚入门时,按部就班按照上面这个路子就可以,用得多了,这个方子有对应的脉象,只要是胃病,通过号脉,基本就知道是不是该用这个方子,或者用其他哪个方子治疗。另外,送大家13个常用的经方:
1..《素问·阴阳别论》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治疗喉痹,若病在少阴,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若病在少阳,可用小柴胡汤。
2.病水者胃多虚,临证常加生姜、红枣、甘草。凡胃有停水常可致头晕。
3.凡气上冲,常诱导水一起向上,故临证多见小便不利,治当以桂枝降气冲以利小便。
4.眉棱骨痛不可忍,世所谓痰厥,乃饮气逆迫所致,治当以小半夏汤。
5.手足心发热多为血虚有热,若伴头痛,予小柴胡汤;若仅四肢烦热,予三物黄芩汤。
6.如果感冒伴有小便不利,多为里有停水,气携水上冲所致,治疗一定要配合降气冲利小便。
7.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8.头痛连脑者,此少阴伤寒,宜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可不知。
9.生姜与干姜并用辨治少阴病,乃清末四川伤寒大家、扶阳名家范中林常用方法。
10.呕而小便利,大有上越下泄的虚脱之候,若此时脉弱,身有微热,见厥者,唯有四逆汤以温中救里。
11.呕而发热,或发热伴腹泻,均为小柴胡汤方证。12.大柴胡汤加石膏可以治疗中毒性痢疾,小柴胡汤加石膏可以治疗噤口痢。13.诃子常用于虚寒性腹泻,下利与矢气并作,同时对于虚寒性咳嗽、咽痛疗效好。经方是中医界的一股热潮,经方好用是大家公认的,但经方“好学”又“难学”。好学在于,方剂组成和适应证已经清清楚楚地写在书上;难学在于,明知组成和适应证,却依然不知道在临床上怎么用,或是用了不起效。第一,本方是胃病的专方。虽有报道用于其他系统的疾病,但一般都伴有上消化道症状。第二,本方证多见于体质较好的中青年人。其唇舌红,多伴有睡眠障碍及腹泻倾向;舌苔多见黄腻,但脉象没有明显特征。第三,本方证的病机是寒热错杂,中虚热结。半夏泻心汤为一首最具代表性的寒热补泻同用之方,只要是胃炎,虽舌红不忌姜、夏,虽舌淡不避芩、连。第四,方中人参,可用党参替代。第五,本方与黄连温胆汤相比,后者的精神症状更为突出。如失眠、心烦、心悸、易惊、多梦,前者则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与香砂养胃丸也不同,彼方多用于面色黄、消化不良者,而本方多用于胃中有感染者,所以柯韵伯说:“凡呕家夹热者,不利于香砂橘半,服此方而晏如。”(《伤寒附翼·太阳方总论》)夹热,是特征。第六,服用本方有效以后,需要小剂量守方常服,疗程常在3个月以上。即使停药以后,可常常食用生姜红枣汤。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猜你还想看:
摆脱胆汁反流性胃炎折磨,中医有妙招
胃难受,烧心不舒服!专家教你一招解决,立刻有效
有胃病的人:烧开水“悄悄”撒1把,口臭不敢留,胃病不来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