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胃寒遇上艾灸,分分钟就搞定
现代人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患胃寒和胃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人年轻的时候,不注意保养,喝冰啤,冰水,吃冰棒,冰淇淋,即使回家喝水,也是从冰箱内拿出来,觉得凉凉的喝下去才过瘾。结果慢慢会导致胃寒。
另外患有胃寒的,就不单纯是胃寒的问题了,女性同时会患有宫寒,宫寒可以表现为小腹冷痛,白带清稀,气滞血瘀。这些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做下的疾病,很多疾病与寒都会有连锁反应。中医说的胃寒是指脾阳虚衰,过食生冷,或寒邪所致阴寒凝滞胃腑的病症。今天掌门师兄要跟大家聊一聊关于胃寒的话题。
胃寒一定要吃药吗?稍微懂点艾灸的人都知道,实际上胃寒最适合的调理方法就是艾灸。为什么这么说呢?事实上,谈到因寒而导致的疾病,无论是哪种寒导致的,都是非常适合艾灸的。因为艾灸驱寒不仅仅是表皮驱寒那么简单,艾灸的穿透性是其他热疗所不具备的功能。另外艾灸的灸感也是做其他热疗所不能体会到的。
冯存仁堂艾之灸1掌门师兄编辑因为艾灸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温补阳气、散除寒湿:胃寒就是冰,而艾灸就是火,火融化冰,艾灸克制胃寒!
艾条燃烧的热力具有超强渗透力,可深入胃部祛除寒湿之气,这也是艾灸和烤火的区别的区别所在,像普通之火的热力只在皮肤表面,而艾灸的热力能走经络,可以把因寒造成的冻结及淤血都化掉,使气血运行通畅,化解疼痛。
并且艾烟也能温胃,古医书说艾草性辛温,能逐湿寒,活气血。艾草燃烧后,艾草的药效成份即精油物质会挥发出来,随着艾烟接触到皮肤,然后借着热力可以很好的渗透入经络中产生作用。两者强强联合,双重克制胃寒!
★寒气入胃,不通则痛!
秋冬节气,天气越来越冷,掌门师兄在日常服务灸友的过程中,常有人反馈有胃疼的现象,在中医看来,胃痛大致可分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四种原因,而外邪主要指“寒热湿”三大病邪,其中,寒邪入胃导致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是冬季最常见的情况!
胃寒,是指脾胃阳气虚衰,过食生冷,或寒邪直中所致阴寒凝滞胃腑的症状。主要是因为:脾胃阳气虚衰;腹部受凉;过食生冷;劳倦伤中,复感寒邪,导致阴寒凝滞胃腑。
为什么冬日里寒气容易入胃呢?一个是天气寒冷,寒气凝重,一个是腹部柔软,且地势低洼,阴液集聚,为至阴之地,寒气最易入侵!胃寒常与脾湿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通过色太胃寒湿者较明显的病症是舌苔白腻,也就是舌苔白白的,厚厚的,不易刮除。
胃寒除了一般的胃痛表现外,还伴有胃部怕冷、喝冷水疼痛加重、喝温水则缓解,天气越冷,症状越容易加重,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很多灸友反馈胃疼,女性胃寒脾虚还常常会有月经不调,痛经的表现。
★胃寒的两种类型:
胃寒是指胃受寒邪侵袭,或饮食生冷,导致胃中阳气虚损,阴寒偏盛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寒和实寒两种情况。
1、虚寒
虚寒证即脾胃虚寒证,是由脾胃阳虚、消化功能衰退引起的疾病。老百姓口中的“胃寒”多属于这一类型,主要症状有腹部冷痛绵绵、喜温喜按、泛吐清水、口淡不渴、吃饭不香、食后腹胀、四肢发冷、大便清稀、进食生冷症状加重等。
2、实寒
实寒证即寒邪侵犯了胃,是因受寒或过食生冷而引起的疾病,以上腹部发凉、冷痛胀满甚至剧痛、遇寒加重、得温则缓解为临床表现。特点为发病急、病程短、病情重,治疗以散寒止痛为主,可用厚朴温中汤。
★胃寒的危害:
1、首先就是胃疼
胃寒的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所以我们会发现许多胃寒的人不敢吃冷、凉的食物,或天气一变冷,气温下降,胃就痛。
2、还有人会呕吐
因为寒气入胃,胃动力不足,脾胃不能运化水谷,所以导致呕吐,症状同样是畏寒喜热,再加上不思饮食,遇冷即呕,四肢清冷,二便清利,口不渴,唇不焦,食久不化,吐出不臭。
3、气血不足,免疫力下降!
胃暖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胃寒导致吸收不好,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就会导致各种慢性疾病随之滋生,若胃寒持续的时间较长,上部的心肺也会出现寒的症状,如容易感冒,面色苍白,血压偏低,气血不足等。
4、代谢不足:喝凉水也长胖!
胃寒导致气血不足,没有足够的能量将体内的废物排出体外,这些垃圾逐渐堆积,人就慢慢的胖起来。也就是说胃寒导致代谢水平过低,造成身体消耗的热量小于摄入的热量,代谢不了的热量堆积在体内,身体就会渐渐发胖。
★胃寒艾灸方法
脾胃虚寒型胃寒胃痛在灸疗时,以温中散寒、健脾益气、和胃止痛为治疗原则。取脾俞、胃俞、中脘、神阙、足三里进行施灸。
①脾俞、胃俞:腹为阴,背为阳,脾俞、胃俞是脾和胃的背俞穴,是阳气进入脾胃的通道,调理胃寒首先就要灸它们。
②中脘:中脘穴处于胃的中部,有温中健脾、行气止痛的功效,胃寒必灸,可直接取到直接温胃的作用。
中脘,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脉经》名中管。别名上纪、太仓、胃脘。属任脉。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布有第七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
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
胃俞和中脘是最常用的两个穴位,下面的穴位请根据各自体质和症状来选择。
③神阙:热力承受强,常灸可补中气。
④足三里:足三里是胃之下合穴,此穴和胃之间有一条直达途径,艾灸它可补充胃气,以对抗胃寒。
⑤胃痛、呕吐时加:内关、梁丘,此二者可止胃痛。
艾灸时间:背部和腹部每穴20-25分钟,腿部每穴15-20分钟,隔日艾灸一次,胃痛难忍时可一日多次,直到好转。
★暖胃食疗
1、山药羊肉汤
原料:羊肉五百克,山药一百五十克,姜、葱、胡椒、绍酒、食盐适量。
做法:羊肉洗净切块,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姜葱洗净用刀拍碎备用;山药片与羊肉一起置于锅中,放入适量清水,将其它配料一同投入锅中,大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炖至熟烂即可食之。
功效:补脾胃,益肺肾。
2、羊肉粥
原料:羊肉、粳米、盐、葱、姜。
做法:取鲜羊肉克,粳米克,盐、葱、姜适量。羊肉洗净切片,葱、姜切成碎块备用。将粳米淘洗干净,同羊肉及调味品一同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文火熬成粥。
功效:本粥具有益气血、暖脾胃、添精补髓的作用,适于阳气不足、气血亏损、腰膝酸软者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