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容易引发胃癌,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该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胀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近年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主要是由两大病因造成的。那么,这两大病因究竟是什么?如何针对病因进行有效治疗?本期肖瘤医生邀请首都医科医院林海主任,将为您一一解答。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据国内多项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呈正相关。在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70%~90%。《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幽门螺杆菌的描述,称为“脘痛”、“嘈杂”等症状的原因。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胃黏膜炎症、萎缩,进而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林海主任表示: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主要通过口-口、粪-口传播途径感染人体。感染后,细菌会产生多种毒素,导致胃黏膜受损,进而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保护机制受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另一大病因。长期的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都会损伤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古代医学家李时中在《千金翼方》中指出:“饮食不节,饥饱失常,胃膜受伤,渐成胃炎。”这与现代医学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不谋而合。林海主任表示:胃黏膜保护机制受损,可导致胃酸、胃蛋白酶等胃内因子失去平衡,进而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此外,胃黏膜受损还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等病原菌易于感染,加重病情。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告别胃病烦忧中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与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停滞,痰湿内生,阻滞气机,导致胃失和降;气滞血瘀,胃络痹阻,使胃黏膜失养,进而萎缩。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采用健脾和胃、化痰祛湿、活血化瘀等方法,达到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病情进展的目的。案例一:患者,男,56岁,患慢性萎缩性胃炎7年,主要症状为胃脘胀痛,嗳气,纳呆,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弱,痰湿阻滞。治疗采用六君子汤合平胃散加减,患者服用中药一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胃脘胀痛减轻,嗳气减少,纳呆好转。继续治疗三个月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胃镜,胃黏膜萎缩程度减轻。案例二:患者,女,48岁,患慢性萎缩性胃炎5年,主要症状为胃痛,烧心,反酸,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经中医诊断为胃热壅盛,胃阴不足。治疗采用清胃散合金铃子散加减,患者服用中药一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胃痛、烧心、反酸减轻。继续治疗三个月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胃镜,胃黏膜萎缩程度减轻。林海主任表示:中药治疗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许多临床研究显示中药不仅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逆转其病理改变。总有效率在60-88%之间。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根据不同症状采取相同治疗手段,也就是所谓的“异病同治”,在临床应用中可有效延缓“萎缩”进展,甚至逆转“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