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痉挛治法二则橡树君抽了,胃抽了,学名“胃痉挛”。缓过劲来就让我写这个:
胃痉挛(gastrospasm)即胃部肌肉抽搐,是胃呈现的一种强烈收缩状态。多由神经功能性异常导致,亦可因胃器质性疾病引起。出现胃痉挛的人主要表现为上腹痛、呕吐等。胃病患者,如胃部溃疡、胃部受寒、胃炎等,都极容易造成胃部肌肉抽搐。
临床表现
1.患者常屈上肢或以拳重按,以缓解疼痛。疼痛甚者往往向左胸部、左肩胛部、背部放射。同时,腹直肌亦发生挛急。或伴有恶心、呕吐,甚则颜面苍白、手足厥冷、冷汗直流,乃至不省人事。约经数分钟,或数小时因嗳气或呕吐而缓解。痛止后,健康如常。发作可一日数次,或数日数月1次。
2.突发性剧烈腹痛,疼痛如刀钻、如针刺、如灼、如绞。
3.神经激素作用可以造成胃痉挛。胃平滑肌痉挛就像腿肚子抽筋儿一样,发作时腹痛难忍,严重者可发生恶心、呕吐。
病因
1.环境因素
(1)饮食饮食不规律可能增加胃痉挛的危险性,暴饮暴食、生冷和辛辣对胃有刺激的食物常可引起胃痉挛的复发。
(2)吸烟如长期吸烟者的胃痉挛发病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
(3)药物一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可破坏胃酸分泌的自身调节作用及胃黏膜屏障,可致胃痉挛。
2.遗传因素
胃痉挛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
3.身心因素
胃肠道疾病,如溃疡、胃炎、胆汁反流,长期心理压力或持续高度精神紧张,易患胃痉挛。有些慢性疾病易伴发胃痉挛,如:胃泌素瘤、嗜碱性细胞性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肝硬变、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衰竭等。胃神经官能症,由于高级神经活动障碍而导致植物神经系统机能失调。有时急性过敏反应也会引起胃痉挛。
——以上为西医对胃痉挛的各种解释,中医并没有这个病名,胃痉挛在中医归为胃痛病,但是中医可以治。胃痛的中医辩证分型复杂,在这里抄书也没啥意义,现在说两种缓解的方法,不能治本,但是可以在痉挛时缓解疼痛。
穴位疗法
首先,对中脘穴进行按摩,直接用大拇指点按就可以。如果有人帮忙更好,因此自己按摩总是舍不得下手,生怕弄痛了。
然后,按摩手小臂的中点尺胃穴,这是山东中医大学高树中教授的独门绝技,尺胃穴这个名字是高树中教授命名的。位于手小臂手太阴肺经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中点,孔最穴下一寸处,当然如果会针灸,可以用快针来解决,不需要留针。
第三,这一步就需要有人帮忙了,因为需要按摩后背的至阳穴。如果真的是胃痉挛,那么后背的至阳穴只要一碰就会痛,这是胃痉挛的反应点。稍微用点力按摩这个至阳穴1-3分钟,胃痉挛很快会消失。不过按摩的时候需要在看一下至阳穴上下,至阳穴之上是灵台穴,有人的痛感可能会辐射到灵台穴之上,因此需要从灵台穴到至阳穴都要按摩一下。
第四,如果第三没人帮忙,可以自己指压刺激梁丘穴。梁丘穴在膝盖骨附近,大腿外侧(小脚趾一侧),腿用力伸直,大腿外侧膝盖上侧,会出现一条细长的肌肉的凹陷。朝着大腿用力压这个凹陷的上方。操作方法,以指压刺激此穴,可用大拇指用力地压。这种状况的要诀是:用会痛的力量用力加压。每次压20秒,休息5秒再继续。如此重复几次,疼痛便会渐渐消退。尤其是对小孩子吃东西吃坏了突然肚子疼,用指甲掐揉梁丘穴,腹疼立止。
——芍药甘草汤
胃痉挛,胃绞痛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痛,都会引起腹壁的肌肉出现各种异常,其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腹直肌痉挛”。
“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侧,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肌纤维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前面。
为了更加直观,我们上图:
左右两侧“腹直肌”痉挛疼痛时,“腹直肌”会出现拘急紧张,按起来硬,有触摸到两条“细棍”的感觉。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心中一定要跳出两味药:芍药,甘草。
在《伤寒论》中,芍药甘草汤的用量是很大的,各为四两,汉代一两为现代的15.克,也就是说,要用到60克左右,至少30克以上才起效。
四两甘草可补胃气、生胃津,四两芍药则有通顺血脉,缓中之效,两药配伍,胃津增加,血中津液,脉外津液,肌部津液也得增多,在芍药的推动下,这些津液运行得更顺畅,筋肉得以滋润,腹直肌痉挛就能得到缓解。
当然实践中,如果光是用这两味药,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再加两味药:枳实,陈皮。
枳实有破气,行气,下气的效果,能够破解“留气”,“气塞”,“气痞”这类“气”被密闭在一个独立空间中的“气滞”状态。
陈皮就是晒干的橘子皮,也有下气,行气的效果。
这两味药情况急迫时也可以用到30克以上。
遇见突如其来的胃痉挛,胃绞痛引起的“腹直肌痉挛、疼痛”,四药合用,可以迅速起效,极大缓解患者的痉挛,疼痛。如果煎煮来不及,可以直接用“中药配方颗粒”冲水服用。
当然,很多时候,腹痛不会这么简单,除了腹直肌痉挛,疼痛,还常伴有胃上脘急痛,以及胁下胀满,这时需要更细心的腹诊和观察,建议到专业机构就诊。
+End+橡树君和锦鲤子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