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痉挛怎么办两个穴位帮助您

(一)劳宫

掌心横纹中,当第三掌骨的挠侧,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取穴。

毫针针刺法。取劳宫穴,常规消毒后,刺0.5~1寸深,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4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行针1次。

劳宫穴在掌心,用手劳动时握物之处,故名劳宫。劳宫穴属手厥阴心包经,《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勿能容也。……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心包络为心之外围,代心受邪,故心包经受邪出现的病症与心所表现的病症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劳宫穴可以治疗心经的病症。本穴又为心包经之荥(火)穴,乃火经中的火穴。荥主身热,心属火,故劳宫穴具有清心火、泄烦热、安神定志等作用,能治疗心火亢盛引起的许多病症。如热伤神明,则心烦、心悸、失眠及神昏谵语、狂躁不宁;热伤津液则口燥舌干;热移小肠则溲短溲黄;热伤血络则吐血、衄血;热毒炽盛则诸疮红肿热痛及舌红、脉数,均为劳宫穴的治疗范围。

劳宫穴还是回阳九针穴之一,又有开窍醒神的急救作用,临床上又可用于治疗中风、昏迷、癫痫发作等症。

胃痉挛痛,多因暴饮暴食或贪食生冷硬物以后,突然胃部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有时伴有呕吐,属于中国医学胃脘痛范畴。乃因食积、寒邪阻滞于胃腑,致气机不利,气血郁滞而作痛。手厥阴心包经联络三焦,故劳宫官穴有调理三焦之气,治疗胃部疾患的作用。

针刺劳宫穴可激发经络之气;使气血运行通畅,气调血顺,通则不痛,故能使痉挛缓解,疼痛消失。临床观察,针刺劳宫穴行针时,患者感到一股热流到达胃部,疼痛立止,是气至病所,乃为明证。

(二)中脘

在脐上4寸,腹正中线上。仰卧,于胸骨体下缘与脐中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震扎拔罐法,特制不锈钢针一根(若为合银者效果更好),直径0.5~1毫米,长2~4寸;小木板一块,长25厘米,宽10厘米,厚0.5厘米。

取中脘穴,常规消毒后,医者左手持针体,右手持针柄,迅速淮确地刺入穴位皮下,顺向捻转两周后,令患者做咳或鼓气动作,左手持针体不动,右手在鼓气的同时,腹肌鼓胀的情况下,用木板缓慢而有节奏地敲击针柄顶端3~5下,使针尖透过脂肪至肌层,此时有滞针感。一般进针的深度成人在1.5~2寸,留针l5~30分钟,待疼痛完全消失后,令患者吸气收腹,迅速出针;无菌棉球按压针孔数分钟。然后在针孔上拔罐,留罐20一30分钟,起罐即可。个别重症患者疼痛消失缓慢者可反复震扎,但务要保持针的深度(用左手控制住针);不可进针太深,仅使震动之力传入穴位内。

急性胃脘痛、慢性胃炎的急性发作、胃痉挛(排除器质性病变)。

脘指胃腑,穴在胃之中部,上、下脘之间,故名中脘。一名太仓,指胃主受纳水谷的作用。

中脘穴是任脉及手太阳、少阳、足阳明经之会穴,胃之募穴,八会穴中之腑会,足太阴经的结穴。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是治疗胃肠疾病的要穴之一。

中脘穴为胃之募穴、脾之结穴,募穴是经气汇集胸腹的部位,结穴是经气归结之处,故中脘穴主治脾胃的病症。《循经考穴编》说:中脘主治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临床实践表明,中脘穴具有温补脾胃、温中散寒、清热化湿、消食导滞、理气活血、扶正祛邪等功效。故凡脾胃虚寒、寒邪伤中、湿热蕴结、饮食停滞、气滞血痰、气血亏虚以及久病正不胜邪等引起的胃腑病症,均属于本穴的治疗范围。刘冠军氏亦指出:考中脘为胃之募,……,故可以治疗一切腑病,尤以脾胃之疾,无所不疗,可见古今医家对中脘穴的认识是一致的。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胃痉挛、胃下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肠梗阻等病症。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中脘可使健康人的胃蠕动增强,表现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升高,尤可使空肠粘膜皱襞增深、增密,空肠动力增强,上段尤为明显,从而显示了中脘确有健脾胃、助消化的功能。

腑会中脘,是六腑之气聚会之处。张景岳云:此为腑会,故凡腑病者,当治之。所以六腑病,特别是胃、肠、胆腑之疾患,可取中脘治之。临床上又常治疗胃痛、腹痛、肠鸣腹泻、黄疸、便秘等病症。

中脘穴又为治痰之要穴。因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穀不化则聚而生痰。中脘能健脾和胃,所以又有利湿化痰之功。《行针指要歌》说: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医学纲目》说:一切痰饮,取丰隆、中脘。本穴不仅能治因痰或痰湿、痰火聚于胃出现的病症,还能治疗与痰有关的其他病症。于书庄氏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气郁痰结、蒙蔽神明的癫疾,以及中风病的风痰证、湿痰咳嗽和痰浊壅肺的哮喘等病。

此外,中脘穴还可治疗头痛、眩晕以及经闭、月经不调、子宫疾病。《针灸真髓》记载中脘为“胃肠病及子宫病之要穴”。

总之,募穴中脘具有健脾和胃、理气化痰的功效,主治一切脾胃之疾。又为腑会,故能治疗六腑病症,还是健脾化痰之要穴,临床上还能治疗头痛、眩晕以及妇科的疾病,是治疗范围比较广泛的常用有效穴之一。

中脘为胃之募穴,是足阳明胃经经气汇集之处,所以能治疗胃痉挛、胃炎等胃腑病症。这个问题还可以从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理论进一步来认识。中国医学认为,在正常的生理状态时,经气可以由阴行阳,由阳行阴,阴阳交通,从而维持阴阳的相对平衡。病理上,当内脏或阴经发生病变时,其邪常可由阴而出于阳分之俞穴;内腑或阳经的病邪,亦可由阳而入于阴分之募穴,所谓阳病行阴,阴病行阳(《难经·六十七难》)。在治疗上可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胃募中脘,位于任脉上,任脉主诸阴,为阴脉之海。胃为腑属阳,胃腑有病可以阴引阳,即所谓的阳病治阴,故募穴中脘可以治疗胃腑的病症。另外,运用震扎法治疗胃痉挛,其特点在于震动刺激量远大于提插捻转法,在腹肌紧张时给于强力震动,通过腹膜及神经传导,使刺激直达病所,因而使痉挛缓解,疼痛消失。

赞赏

长按







































白殿疯的原因
哪里看白癜风的医院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gangrenjia.net/lcbx/30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