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胃病胃食管反流病禁忌谨记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于胃和十二指肠里的食物反流至食管和或咽喉部位,不仅引起反酸、烧心等消化道症状,有时还会灼烧食管和咽喉黏膜,还表现为慢性咳嗽、声音嘶哑、胸痛、哮喘、过敏性鼻炎、咽部不适等消化道外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研究发现,食管反流病病情容易反复,有很大原因是因为患者在饮食方面不注意。因此,胃食管反流病人除了药物治疗外,在生活上须严格遵循“三戒三忌”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忌

忌多食油腻食品、忌酸性食物、忌食用对胃黏膜有明显刺激的食物

忌油腻食品临床研究已经证明,餐后的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下降,高脂(烧鹅、猪蹄、红烧肉等)餐后降低更明显,因为脂肪在胃里的排空速度慢,容易刺激内源性胆囊收缩素的释放,从而进一步导致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有关。当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降低时,胃和十二指肠里的食物就容易反流至食管。

忌酸性食物酸是胃食管反流病反流物中损坏食管黏膜的一个主要成分,所以,酸性食物是胃食管反流病烧心症状的常见诱因。胃食管反流患者对酸性食品的刺激比正常人敏感,即使正常人感知不到的酸刺激,都足以引起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烧心症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病人的食管对酸刺激敏感性阈值降低。

忌食用对胃黏膜有明显刺激的食物咖啡、烟酒、巧克力、可可、水果糖,柠檬、番茄等以及辛辣生冷食品,甚至还包括酸性饮料及可乐类饮料,病人都必须加以限制。因为这一类食物可以增加胃液分泌,引起胃内的胃酸等主要反流物的量明显增加,也会增加反流的机会。

戒进食过多过快、戒晚进餐和睡前进食、戒烟和酒

戒进食过多过快进食过多过快也是诱发胃食管反流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进食过多过快使胃过度伸展,胃内压增高,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此外,进食过多过快,胃排空能力相对下降,胃酸分泌的时间和量增加。已经有不少研究证实,进食过多过快可促进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因此进食时避免过饱或饥饱无常。一般早餐、中餐可吃到七八分饱,晚餐五六分饱就差不多了。

戒晚进餐和睡前进食晚进餐和睡前进食可导致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而且晚进餐和睡前进食还可导致食管抗反流屏障减弱和食管廓清能力下降。有研究显示,晚餐时间的早晚与当晚食管内pH值相关,晚进餐者当晚食管内pH值比早进餐者低。因此,睡前2-3小时不能吃任何食品,白天进餐后也不可立即卧床,活动20-30分钟后方可入睡.

戒喝酒和吸烟白酒可刺激胃酸分泌亢进并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增加食管下括约肌自发性松弛。年研究了白酒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结果发现白酒通过两个相互作用的机制促进胃食管反流:一是增加了食管同步收缩的概率,并影响其蠕动功能,导致食管酸清除能力下降,二是使反流次数增多,加重食管内酸性环境。烟龄与反流症状相关,每日吸烟、烟龄超过20年的吸烟者与烟龄不足1年的人相比,反流风险增加70%。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简称HP)主要寄居于人体的胃及十二指肠各区,是多种胃病的致病菌,是引起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罪魁祸首,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胃癌第一类致癌原。Hp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2.5~4.0μm,宽0.5~1.0μm,是革兰阴性微需氧菌,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

幽门螺杆菌感染常导致哪些疾病?

一般认为Hp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原因,引起腹胀、腹痛、嗳气、反酸、恶心、口臭等症状,也使患胃癌的风险增加。然而深居胃黏膜兴风作浪的Hp,并不那么老实,不仅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有关,还可引起其它器官和组织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贫血、特发性血小板性紫癜及荨麻疹等。有研究显示在给予患者根除Hp的治疗后,这些疾病可在一定程度上意外改善或恢复。

幽门螺杆菌的常见传播途径

1、口口传播:中国不注重分餐的传统饮食方式及家长保守的喂养方式,常导致病菌的相互传播。

2、恋人之间的亲吻:幽门螺旋杆菌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唾液、牙菌斑中。接触3、打喷嚏传播:患者打喷嚏可以通过鼻腔将幽门螺旋杆菌一起排出,并且有浓重的异味,需区别于口腔炎症。

4、共餐易感染幽门螺杆菌:这是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像感冒一样,一人生病全家吃药的现象,对于感染幽门螺杆菌十分普遍,所以建议居家中最好搞好卫生,采用公筷制等。另外,经常在外就餐的人被感染的机率也会大大增加,频繁出差的人须多加注意。

5、生吃易感染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病的高发因素,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频繁途径之一就是生吃膳食。现在西餐普遍,牛排七分熟甚至三分熟的习惯使然,或者打火锅时肉都还没烫熟,却早已吃得不亦乐乎,这些都有可能存在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安全隐患。

6、刺激性食物易导致幽门螺杆菌的入侵:由于刺激性食物容易刺激胃粘膜,致使胃的体抗力低下,从而易导致幽门螺旋杆菌的入侵。虽然,刺激性食物对于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潜移默化。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主要有以下几种症状表现:

1、腹痛——因胃和十二指肠粘膜损伤,有些病人还可出现反复发作性剧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症状。

2、泛酸——幽门螺杆菌会诱发胃泌素大量分泌,导致胃酸过多,表现为泛酸和烧心。

3、口臭——幽门螺杆菌在牙菌斑中生存,在口腔内发生感染,可能导致口气重,严重者往往还有一种特殊口腔异味,无论如何清洁,都无法去除。幽门螺杆菌是引起口腔异味的最直接病菌之一。

4、饱胀感——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其它不良症状,如暖气、腹胀、反酸和食欲减退等。

幽门螺杆菌怎样检查?

医院引进幽门螺杆菌检测仪,能连接电脑,性能更稳定。分为单卡和双卡,可同时检测一到两位患者。检测原理:

1、细菌的直接检查:是指通过胃镜检查钳取胃粘膜(多为胃窦粘膜)作直接涂片、染色,组织切片染色及细菌培养来检测HP。其中胃粘膜细菌培养是诊断HP最可靠的方法,可作为验证其他诊断性试验的“金标准”,同时又能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选用药物。

2、尿毒酶检查:因为HP是人胃内唯一能够产生大量尿毒酶的细菌,故可通过检测尿毒酶来诊断HP感染。尿毒酶分解胃内尿毒生成氨和二氧化碳,使尿素浓度降低、氨浓度升高。基于此原理已发展了多种检测方法:①胃活检组织尿毒酶试验;②呼吸试验;③胃液尿素或尿素氨测定;④15N-尿素试验。

3、免疫学检测:目前已有多种免疫学检测力法,通过测定血清中的HP抗体来检测HP感染,包括补体结合试验、凝集试验、被动血凝测定、免疫印迹技术和酶联合吸附测定(ELISA)等。

4、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正常胃粘膜很少检出HP(O~6%),慢性胃炎患者HP的检出率很高,约50%~80%,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HP检出率则更高,达90%以上。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需要治疗吗?

根除幽门螺杆菌的适应证有:消化性溃疡(不论是否活动或有无并发症)、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样淋巴瘤(MALT淋巴瘤)、胃癌家族史、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其他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如淋巴细胞性胃炎、增生性胃息肉、Ménétrier病)、个人要求治疗。

幽门螺杆菌治疗需注意什么?

根除幽门螺杆菌,一定要注意“联合、足量、规律”。治疗要规范,一次根治,减少复发,注意预防再感染。严格禁止给予单一抗生素蜻蜓点水式的用药。

随着幽门螺杆菌耐药率上升,报道的标准三联疗法(PPI+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或PPI+克拉霉素+甲硝唑)根除率已低于或远低于80%。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相比在我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并未显示势。伴同疗法缺乏我国的资料,铋剂四联疗法的疗效可以与伴同疗法媲美,而后者需同时服用3种抗菌药物,不仅有可能增加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还使治疗失败后抗菌药物选择余地减小。因此,除非有铋剂使用禁忌,否则不推荐伴同疗法。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在我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也未显示优势,这与我国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高有关。

健康的养生养胃护胃方法,跟着老师学习专业的养胃护胃知识,轻松让你拥有一个好身体!!!长按以下识别







































白癜风怎么治疗好
中科白癜风让国庆不白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gangrenjia.net/jbzd/19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